医保要为“试管婴儿”买单,但行业短期还吃不到红利。
2022年,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,少子及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。“2022年国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0.60‰”“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、取消数量限制”等热议话题都直指人口问题。
其次,运营难题亦是民营资本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。典型如口腔行业龙头企业通策医疗,其曾投资设立昆明生殖中心近10年时间,但收益不佳——根据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,昆明市妇幼保健生殖医学医院有限公司仅实现收入1100万元、净亏损3万元。在2021年9月,通策医疗以辅助生殖业务合作模式有局限性,三家生殖业务的子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对上市公司贡献较小为理由,将通策医疗的辅助生殖业务剥离,此后通过基金的形式参与辅助生殖业务,并不直接运营。
锦欣生殖近5日股价走势图(截图自百度)
而叠加疫情的影响,这些问题也压制了市场的投资热情。根据公开报道,2022年全年,行业披露投资事件10起。此前三年,每年披露事件数分别为31起、22起、25起,有整体遇冷的趋势。在二级市场,代表性企业也没有因为政策波动而实现市值的大幅上涨,譬如锦欣生殖,股价甚至一度下跌。
辅助生殖领域的机会有哪些?
那辅助生殖还有机会吗?大家普遍认为,人口问题凸显的关键原因在于“生育意愿”持续走低,即便是有辅助生殖的手段也难以触及根本。
但实际上,辅助生殖所面向的“想生却不能生”的群体数量依旧庞大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0年,每100个中国的育龄妇女(15岁—49岁)生出了1.3个孩子。但在200个育龄妇女中,就有一个人是想生却没能如愿的。
在女性群体上,临床上把35岁及以上生育者归为高龄产妇,她们可能会受到输卵管阻塞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是排卵障碍困扰,而难以顺利受孕;在男性群体上,去年11月15日,一项发表在《人类繁殖更新》杂志上的研究表明,全球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正以惊人速度下降,达到腰斩的程度,对生育也造成显著影响。
根据高禾投资研究中心的数据,全球不孕症患病率已从1997年的11.0%增长至2019年的16.4%,预计2023年将达17.2%。寻求辅助生殖服务成为了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。目前,辅助生殖的产业链分为上游的医疗器械、检验试剂和生物医药,中游的渠道商,以及下游的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机构。
辅助生殖产业链(图片来源:智银医药)
在辅助生殖的整个过程中,无论采取人工授精、配子移植还试管婴儿技术,均需要对应的器械和药物进行有效地支持。
辅助生殖用药流程与市场格局(图片来源:智银医药)
辅助生殖药物可分为四大类:降调节药物、促排卵药物、诱发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。其中降调节药物主要有曲普瑞林和西曲瑞克;促排卵药物主要有促卵泡激素、氯米芬、促黄体激素、尿促性素;诱发排卵药物主要有绒促性素;黄体支持药物主要有地屈孕酮、黄体酮。目前我国辅助药物市场中,默克、雪兰诺、默沙东、辉凌等国外厂家把持了大部分市场,国产替代空间广阔。
据了解,目前国内药企丽珠集团、金赛药业等国内头部企业也在不断抢占市场份额,旨在实现进口替代;仙琚制药、翰宇药业等则有望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打开突破口,来攻占辅助生殖用药和性激素高端市场。
辅助生殖器械则多而杂,包括有源和无源及试剂类等医疗器械。譬如相关手术器械如取卵针、显微注射针、胚胎移植导管、培养皿等器具耗材;与配子、合子、胚胎接触的培养液、保存液、冷冻液等液体类产品;显微注射显微镜、胚胎培养箱、负压泵等特殊设备;诊断及检测试剂类产品等。
据悉,上述这类产品目前主要由国外企业垄断,如Vitrolife、William A.COOK、Cook、Wallace、Genetics、ORIGIO a/s等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。国内企业主要生产取卵针、胚胎移植导管、培养皿等辅助性医疗器械和耗材,高附加值的三类器械拿证较少,国产替代也会是必然。目前,入局企业有山东威高、瑞柏、韦拓生物、艾伟孚、东蕴医疗等。
至于中下游产业,辅助生殖纳入医保,率先获利的当属中游的直接与患者连接的辅助生殖机构。其中代表的企业有锦欣生殖,立足妇幼专科的长江健康、收购玛丽医院的麦迪科技和康芝药业等。





